出處: 方劑學
功能:健脾疏肝、化濕止帶
主治: 脾虛帶下。症見帶下量多,色白或淡黃,清稀無臭,體倦便溏,面色(白光)白,舌淡苔白,脈濡弱。
使用注意: 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色黃或帶下赤白等證,本方不宜使用。
成份: (每10g 濃縮顆粒)
土白朮八錢 蒼朮二錢四分 炒山藥八錢 陳皮四分 人參一錢六分 柴胡五分 炒白芍四錢 荊芥穗四分 甘草一錢六分 酒車前子二錢四分
服用方法:成人每日二次,每次5g或遵照註冊中醫師指示服用 。
現代應用參考: 本方增強機體免疫功能,消炎,促進消化吸收能力。用於陰道炎、子宮頸炎、盆腔炎、白帶過多、陰部搔癢。
【方義】本方為治脾虛肝鬱,濕滯帶下的常用方。脾主運化,肝主疏泄,脾虛肝鬱,則濕邪下注,而為白帶。方中二朮、黨參、甘草、山藥益氣健脾,燥濕固下;芍藥、陳皮、柴胡柔肝和胃,解鬱升陽;車前子導濕下行;黑芥穗入血分祛風勝濕。全方在一派補澀藥中,少配入柴、陳、芥穗等理氣升達藥物,可使補而不滯,有利於祛邪,故合而具有健脾除濕,益氣升陽的作用。諸藥配合,則補散并用,使氣旺脾健而陽升濕化,為脾虛帶下之常用劑
【辨證要點】 1. 白帶清稀無臭。 2. 面色蒼白。 3. 倦怠便溏。 4. 苔白。 5. 脈緩或濡。